徽商老字号

徽商老字号

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,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。同治十三年(1874年),胡雪岩在杭州直吉祥巷九间头(今平阳里)设立“胡庆余堂‘雪记’国药号”筹备处,邀集众多名医和国药业商人研讨经营方针,并设置了制丹丸大料部、制丹丸细料部、切药片子部、炼拣药部、胶厂等部门。光绪二年(1876 年),又在涌金门外(今杭州南山路)购地十余亩,建造胶厂,并设晒驴皮工场、制驴皮工场、丸散工场和养鹿园。光绪四年(1878年),在大井巷购地八亩,建筑店屋,并正式营业,形成从原料(自采办)、制药、销售为一 体的经营体系。因规模宏大,故门首立有“药局”二字。

△胡庆余堂座落在吴山脚下清河坊历史街区

关于创办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的缘由,坊间有一种说法流传至今:一次胡雪岩的家人生病,到药店去抓药,不料有几味药已霉变。胡雪岩再派人去调换,哪知药店老板一点面子都不给:“要换没有,要么请你家老板自己开一家药店吧!”

胡雪岩简直气炸:“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!安敢拿人的性命当儿戏!以为我胡雪岩真的开不起药店吗!”于是就真的在杭城大井巷开了一家胡庆余堂药号。

胡庆余堂的开创与胡雪岩深受杭州悠久的中医文化熏陶,身处乱世而兴济世救人之念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正值咸丰末年,杭州城内外,传染病导致死尸枕藉,胡雪岩顿生恻隐之心,决心以个人名义向灾区施舍药品,并邀请名医、药工研制大量胡氏秘制的辟瘟丹、诸葛行军散、夺命丹等治疫中药。并在每味药品的仿单上印有功效、服法、何人、何地赠送等字样,以便日后人们再来索取。

胡庆余堂的名字取自《周易》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”因为秦桧曾有余庆堂,所以胡雪岩将“余庆”颠倒一下变成“庆余”。

胡庆余堂以童叟无欺的企业文化, 货真价实的制药理念,在当地百姓心目中具有极高的地位,因而国内素有“北有同仁堂,南有胡庆余”之称。

胡庆余堂崇尚戒欺经营,著名的“戒欺”匾额系胡雪岩清光绪四年(1878)亲笔所写店训,它告诫属下:“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,药业关系性命,尤为万不可欺”。戒欺的理念,涵盖方方面面,反映在经营上,首推的是“真不二价”,即做生意讲诚信,老少无欺,贫富无欺,不能有丝毫掺假,“采办务真,修制务精”。“戒欺”是胡庆余堂以“江南药王”饮誉140余年的立业之本。

胡庆余堂的“戒欺”理念,还涵盖在企业的方方面面。反映在经营上,首推的是“真不二价”。在古朴的营业大厅上方,悬挂着一块“真不二价”的金字大匾,这块金字大匾背后也有一段故事。传说在古代有个叫韩康的人,精通医药,以采药卖药为生。市场上别的卖药者常常以次充好,以假乱真,买主讨价喋喋不休。而韩康卖的都是货真价实的药材,他不许讨价还价,他说我的药就值这个价,叫“真不二价”。胡雪岩引用“真不二价”,就是向顾客正言,胡庆余堂的药,货真价实,童叟无欺,只卖一个价。

“戒欺”、“真不二价”,这些诚信经营的理念虽被奉为胡庆余堂成功的秘诀,但胡雪岩乐善好施义举,在老百姓当中也是有口皆碑。清末太平天国战乱不断,湖州一带发生瘟疫。胡庆余堂向百姓免费分发辟瘟丹、痧药等家中必备的药物。这些活生生的事例也成为其经营法宝之一,胡庆余堂的生意由此更加蒸蒸日上。

素材来源:中华中医药学会 、胡庆余药业等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